司伟荣 王耀辉
基础医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依托于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建立,是学校较早建立在实验平台上的基层党支部。现有党员同志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获博士学位14人,是一只高素质、高水平、高活力、高产出的党员队伍。
一、活动主题与思路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党支部坚持以“立足教学,潜心科研,争创一流”为主题,不断探索创新活动形式,注重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突出支部与团队建设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平台和人才优势,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在科研平台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1、支部建在实验室,为发展聚向心力
通过将支部建在科研平台上,有力发挥党支部的辐射影响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把支部建设与实验室发展有机结合,找准实验室定位,制定科学规划,精准发力,推动实验室长远发展,2016年该实验室获批成为国家级实验室。
左图为:国家实验室揭牌仪式 右图为:阎锡蕴院士受聘国家实验室
开展“凝心聚力工程”,党支部书记和支委负责团队协调,凝聚力量,创造合作氛围,推动学科发展,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将“三会一课”制度融入实验室例会、团队研讨等工作中,倡导核心价值观,为实验室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
左图为:支部研讨会 右图为:阎锡蕴院士学术交流
开展“人才引培工程”,根据平台建设和发展需要,实验室建立一套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同时秉承学院“尊重学术”的工作方针,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关爱人才的团队氛围;鼓励青年教师瞄准科学前沿,加强国际交流;通过为非医学背景博士授医学专业课,选送青年教师赴知名高校访学、交流、攻读学位等形式,打造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梯队。
图为:非医学背景博士生医学专业课程授课
2、党员奋战在一线,为发展增战斗力
实验室实行“教授上课”制度,在完成行政管理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全部教授坚持亲自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同时尽好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责任。
实验室敢于向青年教授“压担子”,目前全部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的17名教师党员中,多数都是刚刚成立家庭的青年党员教师。他们全年开启“没有周末、没有假期”的工作模式,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感染和带动着整个团队不懈努力,共同奋进,大大增强了支部团结创新的战斗力。
图为:一线教师在做动物实验
3、党员活动重实效,为发展添新动力
将党员活动与实验室教学、科研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积极搭建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经常性举办学术会议,开办教学沙龙、学术讲座,开展博士论坛等活动,围绕教学改革、学术前沿、论文写作、项目申报等问题开展研讨,营造自由、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打造一流学术团队。
2017年10月17日,教工第四党支部党员代表赴河南大学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济源市)参观学习,实地感受国家级实验室的干事创业精神,通过座谈交流汲取有益的发展经验,为实验室发展拓展新思路。
图为:支部参观河南大学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7年10月18日,教工第四党支部党员代表赴济源市愚公移山教育基地,重温愚公移山故事,学习开天辟地、干部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激发科研团队创新精神增加新的活力。
图为:支部赴愚公移山教育基地学习
三、主要成效
1、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近五年来,2名教师获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特等奖,3人获一等奖,10人获三等奖。
2016年9月,该实验室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批复,建立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成为河南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也是其在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近五年,该实验室获批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1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批纵向科研基金500万元。
2、党支部凝聚力增强
通过组织党员服务,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1名党员教师获批“河南大学特殊人才计划第四层次”,1名教师在河南大学“黄河学者”考核中获“优秀”。
3、师德师风更加优良
通过在支部带动和浓郁的科研、学习氛围,党员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能力增强了,教师们恪守师德、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加强了,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2名党员获河南大学“优秀党员”称号,1名党员教师获评河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在2016年暑期因暴风雨实验室漏水抢险工作中,支部共有十余名师生党员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冒雨奋战四个小时,为学院公共财产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图为:实验室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