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群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

【好老师10】基础医学院人才引育结硕果--专访青年教师董晓涛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

    矢志追逐科研梦 植根沃土展才华         

                                                                    文图:王恒 司伟荣


写在前面:

董晓涛,1990年出生,2023年6月董晓涛受聘河南大学“青年英才”A岗。2024年5月,他以优秀的科研成绩通过河南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获得正高级职称。

初见董晓涛,他眼神平和坚定,笑容温暖有力,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位充满力量与理想的年轻人。他对科研的热爱、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他在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成长,是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青年才俊和人才引进工作的缩影。

遇见伯乐  奔赴河大

董晓涛与河南大学的故事要从1年前一场双向奔赴的“约会”说起。

“就业选择”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项人生难题,这对董晓涛也不例外。博后出站、职业选择、照顾家庭,他面临诸多顾虑:一方面是幸福的三口之家,需要平衡工作与家庭,另一方面是选择热爱的科研方向,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

正值春节,董晓涛偶然看到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招聘公告,岗位提供的人才培养支持让他决定一试。投出简历不久,董晓涛就收到了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继承教授的电话,要尽快和他见面沟通。而受到李院长这位业界知名教授亲自邀约的晓涛受宠若惊,忐忑紧张的心情一直到他见到李院长之后,才渐渐平息。

两天后的会面是在李院长家中,这位教授给他的感觉是格外亲切,让他放下了一切压力。聊天中,李院长为董晓涛给出很多建议,指导他如何在工作的选择中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彼时的董晓涛被李院长形容为“小幼苗”,想要做出突出的成绩,必须要有“肥沃的土壤”。河南大学是一所综合实力领先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重点建设学院,基础医学院将是董晓涛这样的青年人才未来成长发展的“沃土”。

董晓涛说,李继承教授是当之无愧的医学界泰斗级专家,他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履历优秀,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李院长这位“伯乐”和这个“毛头小子”认真聊职业规划的那份真诚,深深打动了晓涛,他再没有其他顾虑,毅然决定来到河南大学任职。


生根发芽 崭露头角

来到河大,学院积极为晓涛联系住房等问题,帮助他解决生活上事情。董晓涛的家乡是山西,与民风淳朴温良的河南极为相似,这也让晓涛很快有了“家”的温暖和“回家”的归属感。

在个人兴趣和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董晓涛确定了疾病标志物以及干细胞等研究方向,并在学院的支持下组建了科研团队,融入“受体与基因调控”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整个科研团队年轻、创新富有活力,科研氛围浓厚,为董晓涛“通过研究帮助疾病治疗”的科研梦想插上了翅膀,提供了成长空间。

2024年3月,董晓涛担任河南大学“受体与基因调控”实验室主任。在李院长指导下,他发表了一篇精神分裂症的蛋白组学文章。这篇文章针对当前精神分裂症诊断相对困难的现状,通过蛋白组学的方法,在早期找到诊断标志物,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作出更准确的预测,对医学发展很有意义。董晓涛说,这些科研工作能够帮助临床诊断,使他很有价值感,更有动力。

为加快培育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申报有关问题的通知》(豫人社函〔2024〕31号)文件精神,基础医学院积极推荐董晓涛申报35岁以下正高级职称,在个人申报、单位考核推荐、上级部门资格审查等环节全力支持。李院长更是为董晓涛附专家推荐信以获得申报资格,并亲自指导答辩PPT等汇报材料,以丰富的经验提出专业建议,精益求精。2024年5月,董晓涛以优秀表现通过评审,获得正高级职称,成为基础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助力学院人才培育和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团队、平台、资源,这些都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沃土”。基础医学院正是这片人才沃土,在等待更多像董晓涛这样的“贤才”在此生根发芽,开出更多绚烂的花。


载育桃李  别样花开

问起工作上最有成就感的事,董晓涛腼腆一笑,给出的答案竟是“上课”。

选择到细胞生物学系,最初缺少授课经验的董晓涛,认为上课是一件难事,他说自己“不善言谈”,担心课堂效果不好。在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耐心指导下,他认真学习教学方法、钻研打磨授课技巧,坚持“学做结合、学思结合”。他说,能够为学生们讲授知识,看到学生们专注认真的眼神,他感觉非常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细胞生物学科内容复杂深奥,为防止学生感到枯燥,他慧心巧思,挖掘知识背后的人文启示。例如在讲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核移植实验”时,董晓涛为学生分享了科学家的故事。他讲到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在年少时期也曾因为在生物科学业表现最后一名而被讥讽嘲笑,并被以“想法荒谬”而否定了科学家的梦想。但约翰·戈登还是坚持生物研究,最终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启发同学们,正是坚守初心、不放弃梦想的精神,才有了卓越的成就。董晓涛逐渐理解所谓“师者”,就要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这样的闪光时刻,更加坚定了董晓涛选择教书育人、培育桃李的信心。


承师之志  浇灌新芽

董晓涛曾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度过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时期,他的导师姚红杰研究员,是一位对学术研究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中与学生相处轻松融洽的良师益友。潜移默化中,董晓涛传承了这样的师生相处方式,90后的他与学生相处并没有“代沟”。

董晓涛评价河南大学的学生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一个心智和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董晓涛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明白科研的真正意义,用热爱与专注坚定自己的科研道路,并深知作为生物医学的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董晓涛在学生时期,也会为挫折而感到沮丧。但“返还起点再出发,不断追逐”,正是生物学实验的魅力所在。在不断的磨炼中,董晓涛培养出正确的科研心态,把困难看做普通的一件事。当学生因为失败而情绪低落时,董晓涛会安慰他们,笑笑说“没事还会有下一次”。董晓涛希望学生化压力为动力,找到内心真正的光。


结语

“来到河南大学,友善关怀的前辈同事、开放包容的学院氛围,还有不遗余力扶持人才的学院领导,让我备受鼓舞,董晓涛如是说。入职1年来,不管是带科研团队、管理实验室,还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院总能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学院先后组织8轮国家自然基金修改,李院长更是多次亲自一对一、逐字逐句帮助修改指导标书。对于学院的大力支持,董晓涛谈到,“学院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时刻遮风挡雨。不管大事小事,每一个重要环节,学院像是一个坚强的后盾,护我们周全,助我们成长”。 希望他在基础医学院的成长经历,对于年轻的“河大人”该如何让热爱成为科研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在河南大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国家“双一流”、河南“双航母”建设贡献力量,做出一些启发。


访谈对象简介:

董晓涛,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青年英才A岗,河南大学受体基因调控与药物研发实验室主任。2021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7月加入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主要开展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命运决定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科学研究。先后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0)、(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2,Breakthrough Article)、(The EMBO Journal, 2024)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1批面上一等资助、河南省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


上一条:【好老师11】刘中华:教研融合,智启未来

下一条:【好老师9(巾帼篇)】 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范娟

地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北门向里基础医学院大楼 

电话:0371-23880585(院办)

邮编:475004

邮箱:jcyxy_2022@163.com

Copyright @ 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